欢迎来到学院网站!
学校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健康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健康教育 >> 正文

春季校园传染病防治指南:守护健康,从科学预防开始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也是流感、水痘、结核、腮腺炎等传染病的高发期。大学生群体因集体生活、频繁社交和作息不规律,容易成为传染病的“突破口”。这份科普指南将帮助大家了解常见春季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和预防方法,助力校园健康生活。

一、流感:看似普通,传播迅猛

病原体:流感病毒(甲型、乙型等)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

典型症状:突发高热(38℃以上)、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咳嗽、咽痛。

风险提示:流感可能导致肺炎等并发症,体弱群体需警惕。

预防措施:

教室、宿舍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避免手部接触口鼻。

避免带病上课或参加聚会,减少交叉感染。

二、水痘:痒不可耐,传染性强

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直接接触水疱液。

典型症状:发热后出现红色斑疹→水疱→结痂,全身分批出现,伴随剧烈瘙痒。

风险提示:成人感染症状可能更重,抓挠易留疤痕或引发感染。

预防措施:

患者需隔离至所有水疱结痂(约7-10天)。

避免共用毛巾、餐具,感染者衣物需单独清洗。

感染后切勿抓挠,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

三、结核病:慢性杀手,隐匿性强

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长期接触患者咳嗽/打喷嚏的飞沫)。

典型症状:持续咳嗽2周以上、午后低热、夜间盗汗、体重下降。

风险提示:免疫力低下、熬夜人群更易感染,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

预防措施:

保持宿舍通风,减少密闭空间聚集。

咳嗽超过2周伴低热,立即就医进行胸片检查。

加强营养和锻炼,提升免疫力是关键防线。

确诊患者需规范服药6-8个月,切勿擅自停药。

四、流行性腮腺炎:“大耳朵”的烦恼

病原体:腮腺炎病毒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共用食具或亲密接触。

典型症状:单侧或双侧腮腺肿胀(耳垂下方肿大)、咀嚼疼痛、发热。

风险提示:可能引发睾丸炎、卵巢炎,影响生殖健康。

预防措施:

发病期以流食为主,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唾液分泌。

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感染者需隔离至肿胀消退后5天。

校园健康生活五原则

1. 通风卫士:每天给宿舍“换气”,降低病毒浓度。

2. 手部清洁:饭前便后、触摸公共设施后用肥皂洗手20秒。

3. 症状警觉:发热、皮疹、持续咳嗽及时报告校医院。

4. 增强体质: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筑牢免疫力防线。

传染病不可怕,无知与轻视才是风险源头。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为身边同学的健康护航。主动学习防病知识,践行科学防护,让青春不被疾病“暂停”!